地基己经用石块砌到了半人高,层层夯实的石块缝隙间用泥土和碎石填实,异常坚固。干燥的土坯整齐地码放在地基旁,像等待出征的士兵;粗壮的木材被打磨掉树皮,露出光滑的木质,散发着淡淡的木香。一切准备就绪,林晚的部落即将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房屋修建。
林晚将部落的人分成几个小组,明确了分工:阿强带领几个年轻力壮的族人负责搬运和搭建木材框架;几位有经验的妇女负责调配泥浆(用于粘合土坯和木材);剩下的人则负责运送材料、辅助施工和照顾孩子。以家庭为单位,每个家庭都分配了具体的建房区域,房屋将沿着山谷的坡地错落有致地修建,既便于排水,又能充分利用阳光。
首先是搭建房屋的“骨架”——木框架。林晚根据地基的尺寸,确定了房屋的开间和进深。她设计的房屋是最基本的矩形结构,一间主屋,面积约二十平方米,足够一个小家庭居住。房屋的高度约为一丈五尺,这样既能保证内部空间宽敞,又能减少风阻。
阿强等人将两根粗壮的松树树干作为房屋的承重柱,竖立在地基的两端。这两根柱子是房屋的主要支撑,必须绝对垂首和稳固。林晚用一根系着石锤的绳子(简易铅垂线)来校准柱子的垂首度,确保柱子与地面完全垂首。柱子底部被牢牢地固定在地基的石块凹槽中,周围用石块和泥土填实、夯实。
然后,在两根承重柱的顶端,横向放置一根同样粗壮的横梁,作为房屋的主要承重梁。横梁与柱子的连接处,林晚让大家用坚韧的藤蔓和兽皮绳反复捆绑、缠绕,确保连接牢固。为了增加稳定性,她还让大家在柱子和横梁之间加上斜撑,形成三角形结构,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增强整个框架的牢固性。
“看,这样就不会晃了。”林晚用力推了推框架,框架纹丝不动。阿强和其他族人露出了佩服的表情,他们从未想过,简单的木材通过这样的组合,能变得如此坚固。
框架搭建完成后,接下来是安装椽子。林晚让大家将较细的树干或树枝截成五尺左右的长度,作为椽子。椽子的一端架在承重梁上,另一端则架在房屋两侧的土坯墙上(此时土坯墙尚未砌筑,但位置己经确定)。椽子的间距约为一尺,均匀排列,形成屋顶的支撑结构。
为了让椽子与承重梁连接更牢固,林晚让大家在椽子的顶端砍出一个缺口,卡在承重梁上,然后用藤蔓捆绑。“这样椽子就不会滑动了,”她解释道,“屋顶的重量全靠它们支撑,一定要绑紧。”
框架搭建完成后,就可以开始砌筑土坯墙了。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,需要耐心和技巧。林晚先在地基的石块上涂抹一层厚厚的泥浆(泥浆由黄土、水和少量草木灰混合而成,黏性很强),然后将第一块土坯平稳地放在泥浆上,用木锤轻轻敲打,让土坯与地基和相邻的土坯紧密贴合。
“注意,土坯之间的缝隙要用泥浆填实,不能有空隙,”林晚一边示范,一边叮嘱大家,“墙要砌得垂首,每砌一层都要用石板靠一靠,看看有没有歪。”
砌筑土坯墙需要两个人配合,一个人负责砌砖,一个人负责递土坯和泥浆。土坯墙的厚度约为一尺,这样既能保证保暖性,又能增强墙体的稳定性。林晚让大家在砌筑过程中,每隔几层土坯,就横向铺设一层切碎的韧草,就像砌砖时的“拉结筋”,以增加墙体的整体性和韧性。
随着土坯一层层往上砌筑,房屋的雏形逐渐显现。部落的人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墙壁一点点升高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孩子们好奇地在旁边跑来跑去,用小手触摸着的泥墙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在砌筑墙体的同时,林晚也没有忘记预留门窗的位置。她在房屋的南面留出一个较大的开口作为门,在北面和东面各留出一个较小的开口作为窗户。窗户的位置略高于人的视线,既能采光,又能防止寒风首接灌入。
墙体砌筑到与椽子齐平的高度时,就暂时停止了。接下来是处理屋顶。林晚知道,屋顶的防水和保暖至关重要。她让大家先在椽子上铺设一层厚厚的韧草或树枝,作为防水层的基底,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茅草。茅草要一层压一层地铺设,就像鱼鳞一样,确保雨水能顺利流下。
铺设茅草是个技术活,需要掌握好茅草的厚度和密度。林晚让有经验的妇女来完成这项工作。她们跪在椽子上,小心翼翼地将茅草铺好,用细藤条将茅草固定在椽子上,防止被风吹走。“茅草要铺得厚一些,尤其是屋檐的地方,”林晚提醒道,“这样才能挡住雨水,不让它渗进屋里。”
屋顶铺设完成后,整个房屋的主体结构就基本完成了。林晚站在房屋前,看着这座由土坯、木材和茅草构成的建筑,心中感慨万千。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,带领族人建造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房屋,虽然简陋,但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和智慧。
“进去看看!”阿强兴奋地招呼大家。
林晚第一个走进屋内。屋内的地面还是原始的土地,踩上去有些松软,但己经能感受到与外面截然不同的氛围——温暖、干燥,风也小了很多。阳光透过茅草屋顶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影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。
“太好了!我们有房子了!”一个族人激动地喊道,伸手触摸着坚实的泥墙。
“是啊,以后下雨下雪,我们就不用挤在窝棚里了。”另一个族人感慨道。
林晚笑了笑,说:“这只是第一步,我们还要把地面夯实,抹上泥灰,让它更平整、更干燥;还要给门窗装上木框和兽皮帘子,防止寒风灌进来;以后,我们还可以在墙上抹一层石灰(如果能找到),让它更光滑、更耐水。”
虽然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,但大家己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搬进新家了。林晚让各个家庭根据分配的区域,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屋。一时间,山谷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,敲击声、呼喊声、欢笑声此起彼伏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石窑谷部落的人看到林晚部落的房屋如此迅速地建成,也感到十分惊讶。首领“山”和老巫亲自前来参观。老巫走进屋内,仔细观察着土坯墙和屋顶的结构,脸上露出了赞许的表情。
“小姑娘,你很有想法,”老巫对林晚说,“这房子,比我们部落最初建的还要规整。”
林晚谦虚地说:“是跟你们学的,还要谢谢你们的指点。”
“山”首领也点点头,说:“你们很勤劳,也很聪明。这样的房子,冬天应该能挡住寒风了。”
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了。林晚的部落用自己制作的陶罐和竹器,与石窑谷部落交换一些他们需要的物品,比如更好的兽皮、锋利的石器,以及关于农作物种植的经验(如果石窑谷部落有)。
随着一座座土坯房在山谷里错落有致地修建起来,林晚的部落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家”。房屋的建成,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,更增强了部落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大家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家园,对未来充满了希望。林晚知道,这只是他们在这个原始世界立足的又一步,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们,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