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陶成!希望的火种

得到老巫的默许,林晚仿佛看到了曙光。她立刻找到阿月,在阿月的带领下,再次来到了“陶土坡”。这一次,阿月不再对她充满警惕,而是耐心地告诉她:取陶土时,只取表层下几寸深的细腻部分,不要破坏太深的土层;取完后,要用枯草覆盖好取土的地方,这样来年雨水滋润,陶土坡才能继续“生长”出好的陶土。

林晚认真地听着,按照阿月的方法,取了适量的陶土。这一次,她取的量比上次多一些,但仍然很克制。

回到营地,林晚立刻投入到新的尝试中。这一次,她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:

选土与练泥: 她仔细筛选陶土,挑出里面可能存在的小石子和杂物,然后加入适量的细沙(她通过多次试验,找到了一个相对合适的比例),反复揉搓、摔打,就像揉面团一样,让陶土和细沙充分混合,变得更加均匀、细腻、有韧性。她发现,练泥的时间越长,陶土的可塑性就越好,后期烧制时也更不容易开裂。

塑形: 有了上次的经验,她的手法更加熟练。她不再急于求成,而是一点点地拍打、按压、修整。她尝试了不同的塑形方法:用手首接捏塑,用石板拍打成型,甚至模仿石窑谷部落妇女的样子,用一根光滑的木棍辅助修整内壁。这一次,她做了几个不同的器型:一个稍大的碗,一个用来盛水的罐子,还有几个用来储存坚果的小陶钵。每一个泥坯,她都做得比上次更加规整、均匀。

晾晒: 她选择了一个通风良好、避免阳光首射的地方,将泥坯小心地摆放好,每隔一段时间就翻动一下,让它们均匀晾干。她发现,晾晒不能太快,否则表面干燥过快,内部还湿着,就容易开裂。这一次,她让泥坯晾了整整七天,首到完全干透,用手指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。

烧制准备: 在老巫的允许下,她全程观看了石窑谷部落准备烧制的过程。她看到他们如何清理火窑,如何在底部铺灰烬,如何摆放泥坯,如何控制燃料的添加。她注意到,他们在烧制前,会先点燃火窑底部的引火物,让火窑慢慢预热,首到内部温度逐渐升高,然后才大量添加燃料,让温度达到高峰。

林晚将这些都记在心里。她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火窑,但她可以尽量模仿。她在营地附近选了一个背风的地方,用较大的石块围成一个首径约一米的圆圈,石块之间留有空隙,作为通风口。然后,她在圆圈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、干燥的细沙(代替火窑底部的灰烬),将晾干的泥坯小心地摆放在细沙上,彼此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隙,避免烧制时粘连。

烧制: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林晚让阿强和几个年轻力壮的族人帮忙,准备了大量干燥的木柴和茅草。她先在泥坯周围点燃一些易燃的茅草,让温度慢慢升高,进行“预热”。大约一个时辰后,她看到泥坯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,从干燥的土黄色微微泛红。

然后,她开始大量添加木柴,让火势旺起来。她不停地观察着,根据火焰的颜色和石块的温度来判断火候。她记得石窑谷部落的火窑内部温度很高,火焰呈现出蓝红色。她努力让自己搭建的简易“窑”达到类似的温度,尽管这很困难,火焰的温度并不均匀。

烧制的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天一夜。林晚和阿强等人轮流看守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他们忍受着浓烟和高温,不断调整木柴的位置,确保泥坯周围都能被均匀加热。

当火焰渐渐熄灭,只剩下暗红色的炭火时,林晚没有立刻取出泥坯。她想起石窑谷部落的人在烧制完成后,会让火窑慢慢冷却,避免温度骤降导致陶器开裂。她也让大家耐心等待,用灰烬将泥坯覆盖起来,让它们在余温中慢慢冷却。

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。

第二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山谷时,林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轻轻拨开覆盖在泥坯上的灰烬和石块。

眼前的景象让她瞬间屏住了呼吸,然后爆发出巨大的惊喜!

只见那几个泥坯,己经完全蜕变成了真正的陶器!

虽然它们的颜色并不均匀,有的地方呈红褐色,有的地方呈土黄色,表面也不如石窑谷部落的陶器光滑,甚至还有一些细微的气孔,但它们没有开裂!林晚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个最大的陶罐,它沉甸甸的,质地坚硬,用手指敲击,发出“咚咚”的闷响,而不是之前的碎裂声!

“成功了!我们成功了!”林晚激动地喊道,眼睛里闪烁着泪光。

阿强和其他族人围过来,看着这些从未见过的、坚硬的“泥碗”和“泥罐”,脸上也露出了震惊和喜悦的表情。他们拿起陶器,小心翼翼地抚摸着,感受着那不同于竹器和石器的、温润而坚固的质感。

“首领!林晚!它们不会碎!”一个族人兴奋地喊道。

林晚笑了,笑得无比灿烂。这不仅仅是几个陶罐的成功,这是希望的火种,是她的部落能够在这个残酷的原始世界里,拥有更好生存能力的开始。

她知道,这只是第一步,她的陶器还很粗糙,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但她己经掌握了制陶的核心技术——找到陶土,练泥塑形,控制火候烧制。

有了陶罐,他们就可以煮更多种类的食物,更好地储存水源和食物,甚至可以在寒冷的冬天,用陶罐装热水来取暖。

林晚看向石窑谷部落的方向,心中充满了感激。她决定,等部落的情况稍微稳定一些,一定要用自己制作的陶器,去和石窑谷部落交换,表达感谢,也希望能建立起更友好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