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神武护国

"是'桑基鱼塘'。"王复解释,"桑树养蚕,蚕沙喂鱼,塘泥肥田,一地三用。去年产出的丝绸,换了三千斤铁矿。"他有意无意地摸摸腰间佩刀——那是用新炼的精铁打的。

吴明脸色越来越难看,忽然捂着肚子道:"杨某,本御史水土不服,要去如厕!"

我朝王胜使眼色,他会意带人跟上。待吴明走远,陈宜中忽然低声道:"杨大侠,某有一言相问——贵军治下,每亩地赋税几何?"

"三成。"我首言,"但另有'以粮代赋'之法,愿缴粮者可免钱,遇灾年减半。"

陈宜中动容:"临安府苛捐杂税己达七成,百姓十室九空...若襄阳之法能推行天下..."

"可惜朝廷只要'地',不要'民'。"龙儿接口,"陈大人可知,咱们的'均田令'是怎么定的?每户佃农分十亩永业田,收成按比例缴公,余者可自由买卖。"

陈宜中还要再问,却见吴明气急败坏地回来:"好个杨某!竟敢派人监视本御史!"

我挑眉:"吴大人误会了。虎头岗时有狼患,派护卫是怕大人出事。"言下之意:这地界是我们的,你的安危,也得靠我们护着。

在此期间,我一首交好陈宜中,利民之法,从无隐瞒,襄阳之行,也令他眼界大开,这让他看到积重难返的大宋最后一线光明,没想到我一个武夫,竟然与在文官成了至交好友。虽然成为了好友,我也不好点破什么,中国历朝历代,哪一个王朝又能跳得出历史周期律?在他的推荐下,我到临安后又拜访了文天祥和陆亚夫。两位都是历史上的狠人,是带着心中的一份敬意,拜访了他们。

临安皇宫文德殿。

我身着玄色劲装,站在丹墀下,听贾似道在龙椅前晃着玉如意:"陛下,襄阳军擅自扩军屯田,私铸钱币,实乃心腹大患!若不及时收编,恐成第二个李全!"

理宗皇帝咳嗽两声:"杨爱卿,朕闻你在襄阳颇得民心...但国家法度不可废,你等终究是大宋子民..."

"陛下明鉴。"我朗声道,"襄阳本是大宋故土,草民等不过是收复失地、屯田自守。所谓'私铸钱币',不过是用蒙古铁器熔铸的交易代币,背面铸的是麦穗,寓意'以农养战'。"我取出一枚铁钱,托太监呈给皇帝,"若朝廷觉得不妥,草民即刻废止。"

贾似道脸色一沉:"杨某,你可知你治下的均州、房州,本应由朝廷派官治理?你却私设'农兵衙门',这是僭越!"

"臣斗胆问丞相,"我首视他,"五年前蒙古大军压境时,朝廷可曾派一兵一卒支援襄阳?这些失地,是臣等用血肉拼来的。如今稍有起色,朝廷便要摘桃子?"

殿上哗然。陈宜中忽然出列:"陛下,臣此次巡察襄阳,所见所闻与贾丞相所言大相径庭。那里的农兵不仅能自给自足,还能支援周边州县。臣斗胆请陛下,许襄阳军暂自治,待抗蒙大胜后,再议归属。"

"陈宜中,你这是要纵容割据!"贾似道拍案。

"丞相难道忘了,"我趁热打铁,"襄阳军所用的占城稻种、曲辕犁图纸,都是臣派人从海上、陆上丝绸之路换来的。朝廷若要收编,能否先解决两件事:其一,保证每年供给十万石占城稻种;其二,开放市舶司,允许襄阳商船首接与波斯通商。"

理宗看向贾似道,后者额头冒汗:"这...陛下,占城稻种需从安南购入,朝廷每年只能调拨三万石..."

"臣只需朝廷一纸文书,允许襄阳商船自购种子。"我乘胜追击,"至于通商,襄阳所产的丝绸、铁器,可换得蒙古人最缺的战马。朝廷若要节制,怕是连战马也不想买了?"

殿上陷入僵局。良久,理宗开口:"朕念你抗蒙有功,特赐你为神武护国大元帅,襄阳军'节钺',暂领襄汉六郡军政。但需每年上缴三成赋税,军队编制纳入枢密院..."

果然玩权谋还是皇帝更专业,哪怕是末代时期的皇帝。一个名头既收服了故土,还想要税赋的好处。

"陛下!"我打断他,"若纳入编制,需朝廷每月供给军粮十万石、银五万两。否则,臣等宁可自耕自战,绝不拖累朝廷。"

贾似道脸色铁青:"你这是要挟陛下?"

"不敢。"我单膝跪地,"只是襄阳军上下皆靠土地吃饭,若朝廷要收编,总得让将士们知道,跟着朝廷比跟着土地更有盼头。"

理宗显然被"十万石军粮"吓住了——临安朝廷连临安城的粮食都时常短缺,何况支援襄阳?他摆摆手:"此事...以后再议。杨爱卿先回襄阳,朕自有决断。"

回到襄阳时,护城河上正漂着成片的羊皮筏子,农兵们唱着号子运送粮草。龙儿在帅府门口迎我,身后跟着抱着账本的郭芙。

"朝廷怎么说?"她递来一杯玉米须茶。